04 六月 2023 07:09 上午

埃中战略关系的决定因素

星期二، 19 一月 2016 12:43 下午

六十年来,埃中关系在各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,尽管国际风云变幻、地区与国内变革动荡,埃中关系历久弥坚。两国坚持奉守和谐政策,致力实现全世界和平,呼吁国际关系民主化,在尊重各国特性的前提下建立公正公平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;双方彼此理解对方的核心关切,均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,坚持以和平途径解决冲突。在国际各领域事务,特别是在地区与国际冲突问题上双方彼此所持的态度与立场,均秉持了这一政策。埃及恪守“一个中国”的政策,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。同样,五年以来,中国坚定支持埃及人民的选择,多次宣布拒绝任何外来因素干涉埃及事务。下文将详细阐述决定两国战略关系的因素。

1. 战略位置

中国位处亚洲战略位置,其面积占亚洲总面积的五分之一,与14个国家接壤,这一数据足以使中国成为一个洲际级别的国家。而埃及则身处非洲东北部与亚洲西南角,北临地中海,绝大部分领土属于非洲,一部分要地,即西奈半岛,则属亚洲境内。作为一个横跨两大洲的国家,埃及在西向接壤利比亚,南部接壤苏丹,东北部接壤巴勒斯坦,东部俯临红海,境内有苏伊士运河贯穿,成为亚洲与非洲的分割线。

2. 人口庞大      

2015年底,埃及人口达9千亿,中国人口约14亿。

3. 经济因素

中国深知经济地位取决于政治地位,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续贯彻毛泽东、邓小平和江泽民时期的治国思想,此次大会的主题是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坚持改革开放,推动科学发展,促进社会和谐”。

2012年11月,中共党代会通过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,将科学发展观明确列入党的指导思想,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。

埃及方面,经济压力要求埃及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,支持国内经济、解决外债。穆巴拉克总统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,朝资本市场转型,试图多方建立关系,发展经济。

面向东方亚洲国家,埃及积极开拓其出口产品的地域市场,充分利用亚洲地区人口基数高、潜力大、吸收能力强,部分国家收入水平较高、科技发达的特点,发展与印度、中国、日本的关系。

4. 历史因素

1949年新中国革命确立了三大奋斗目标,首先是民族目标——摆脱外国势力,实现民族独立;其次是完成统一大业,实现中央政权的统治;第三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状况的质变。

仔细研究这三个目标,会发现这也正是埃及1952年革命的目标。因此,1953年,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洲国家、阿拉伯国家。1955年8月埃及工业部长穆罕默德·艾布·纳绥尔访华,双方签订贸易协定,根据该协议,双方分别在对方国家设立了商务处。1956年5月,两国正式建交,这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建立紧密关系迈出的重要一步。

1956年7月,贾马尔·阿卜杜·纳赛尔总统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,中国政府立即在8月宣布支持该决议,并发表声明谴责三国侵略埃及,支持埃及人民捍卫埃及民族独立。

1966年初,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,尽管国内局势动乱,中国政府依然发表声明,声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采取一切立场反抗三国侵略。

同时,北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大规模游行,声援埃及与阿拉伯人民的英勇斗争。随后,两国领导人与官员互访不断。

1965至1970年期间,两国间高层访问间断,贸易往来下滑。

文化大革命期间,中国撤回除埃及以外所有驻阿拉伯地区的大使,这也表明埃及在中国外交政治中占据的地位。1973年十月战争爆发,中国表示全力支持埃及人民收回被占领土的一切努力,这一立场再次肯定了埃及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。

5. 外部因素

外部因素,指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地区与国际因素。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,对海湾地区施加其霸权统治,对伊朗实施制裁,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。在穆巴拉克总统时期,埃中关系受到国际形势与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。

中国呼吁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,2004年胡锦涛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国际访问就是对埃访问,这也反映了两国的关系趋势。2003至2011年期间,两国关系受到埃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。2011年1月25日埃及革命后,埃及频现多种经济问题,开始寻求与其它国际方面加强联系,前总统穆罕默德·穆尔西就职后首次出访的国家中就有中国,现任总统塞西也十分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关系,在2015年两次访华。

热点新闻排行